我们所津津乐道的“中华上下五千年”,其实在国际上看来,他们并不承认我国历史绵延了如此之久。以国家形成来说股票十倍杠杆,国际专家只承认中国自商朝时期,才真正形成了国家文明。
然而我们所熟知的大禹建立的第一个朝代夏朝,始终因为证据不足得不到国际认可。那么存在了400年的夏朝,为何在考古丝毫找寻不到一丝踪迹呢?
国际评判标准
作为四大文明古国,古巴比伦被赫梯人灭亡,古埃及先是被罗马人征服而后又被阿拉伯人占领,古印度文明惨遭雅利安人屠灭,而中国是唯一一个现今存在的、没有断代的文明。
不论中国政权如何迭代,不论是汉人建立的王朝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,在华夏这片神奇的土地上,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,将不同民族完美地整合在了一起。
故而任何一个当权的政治集团,都以一统江山为己任,这就是为什么中华从古至今,文明从未断绝的原因之一。可这种说法,实际上并没有被国际上广泛认同。
展开剩余91%就拿“崖山之后无中国,明亡之后无华夏”来说,这句话出自南明遗民,描写地便是南宋末年崖山之战地场景。
这句话看似没什么问题,甚至还能勾起汉人的情怀。但日本作家田中芳树在小说《海啸》中,引用了这句话,其具备了日本军国主义“欲亡其族,必灭其历史”的指导思想。
这些所谓的外国史学家,以外族的视野去评判中国的历史,并持续歪曲。导致现在许多年轻人,对蒙古人在中原建立的元朝是否属于华夏政权都要议论纷纷。
在这种思想下,国际上对华夏历史始终抱有极强的针对性。他们评判华夏历史,完全按照自己国家的历史进行强搬硬套。
按照国际标准,评判一个文明的诞生,首先要具备能够作证的建筑、金属器皿或陶器、文字等能够呈现在眼前的出土文物,缺少以上任何一个条件,都视为不成立。
他们将古希腊、罗马、或是埃及金字塔视为案例,以此反驳中国并没有夏朝存在。
这种评判方式与日本作家的说法如出一辙,极为恶意的通过他们所制定的标准,来瓦解中华民族对自身文明的信任。
“眼见为实”
按照这种评判标准来看,似乎很有道理,毕竟眼见为实,如果没有夏朝的文物出土,好像真的没办法作证史书上所记载的那个朝代。
可真实的情况是,华夏与西方利用石质材料修建建筑不同的是,千百年来,华夏的建筑学都以木质材料为主,这些材料根本无法在千百年中保存下来。
那么明明二里头遗址明明能够证实其产生于3500年前的夏朝中期,为何国际仍不承认?
就像上文叙述的那样,国际上又以没有建筑、陶器、金属同时出现为由,承认二里头时期的文明,却不承认二里头属于国家文明,从而否认夏朝真实存在的说法。
在这种局势下,不少国内的专家逐渐也被影响。面对二里头遗址的出现,专家判定其为夏朝中后期的都城,并表示还未找到大禹建立初期的夏朝所存在的证据。
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,国际评判标准对国内产生了深厚的影响。明明关于夏朝有着各种记载,我们为何要按照别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民族的历史呢?
真实的夏朝早期
那么抛开这些影响,夏朝究竟是否存在呢?它到底是不是从“公天下”到“私天下”的转折点呢?
其实由于被国际标准误导太久,在我们奋力向国际靠拢寻找自信的时候,早就错过了许多细节。
首先华夏文明诞生初期,一直是以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。所谓部落,也就是一个氏族的集合体,就像一个大型的家族。部落的酋长一定是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话事人。
就像现在还存在的部落文明,依然是以家族为纽带延续下去的,其权力的交替还是在家族内部。也就是说,“公天下”的说法根本不存在。
黄帝传位给了颛顼,颛顼是皇帝的孙子;颛顼传位给了帝喾,帝喾是颛顼的侄子;帝喾传位给了挚,挚是帝喾的三儿子。从这里可以看出,这完全是家族内部的权力交替。
肯定有很多人说尧舜禹禅让的事情,这三人并非至亲,又如何不是“公天下”呢?其实不然,这是经过文学修饰过后的说法,而且三人不是至亲,却也有着血缘关系。
唐尧本就是黄帝之后,帝喾的孩子。挚本来是掌权者,结果变成了弟弟唐尧,说明兄弟二人的权力更替本身就充满了政治斗争。
同时舜也是黄帝的子嗣,唐尧的晚辈。唐尧最开始并没有禅让于舜,而是传位给了儿子丹朱,后来丹朱因为能力不足,唐尧这才又将首领的位置给了舜。
同样,大禹还是黄帝的后裔,不管他究竟以何种手段得到了华夏联盟首领的位置,终归是所谓的“公天下”,仅存在于家族内部,并没有覆盖到每一个华夏子民身上。
那么也就是说,大禹所建立的夏朝,名义上是一个朝代,其实初期更像是延续了部落联盟的政治体制。只是从家族内部的权力交替,变成了首领个人家庭的权力交替而已。
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专家说的,大禹建立的不是夏朝。
综上所述,夏代的确是由部落到国家的过度时期,在这一时期中,部落联盟渐渐瓦解,官吏体制走上历史舞台。治理人民不再需要氏族势力,而是由最高统治者安排官员进行打理。
这种做法虽然触犯了以家族为内核的部落体系,却也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,并加快促进了中央集权。毕竟如果每个氏族都以家庭为单位,众口难调下,统治者很难驾驭和管理。
这就像是春秋战国时期,看似天下共主是周王室,实际上各个诸侯都掌握着极大的权力。他们各自征伐、优胜劣汰,导致周王室愈发难以制衡。
故而秦统一六国之后,废除了分封诸侯的传统做法,转而实行郡县制,这就和大禹建国初期是一样的。所以初期的夏朝不被视作国家,是可以理解的,但这个观点只能我们提出来,而不是外族指手画脚。
“不到长城非好汉,屈指行程二万。”
长城是我国古代军事工程的巅峰,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。
这座伟岸的建筑始建于西周,在两千多年年的风雨岁月中,长城就像一条沉默巨龙,始终盘亘在我国北方,它沉默着看着我国的历史变迁和朝代更换,默默陪伴着它脚下的一方土地。毫无疑问,这座庞然大物存在的时间要比任何一个朝代都长。
一、长城如此与众不同,只因有两个特点,一为长,二为奇
作为我国古代建筑的奇迹,长城身上有两大与众不同的特点,第一,顾名思义就是长。长城的长让人叹为观止,它横跨甘肃陕西、河南、河北、山东等15个省市,几乎连接我国整个北方省份,整个建筑全程长21196.18公里。
可别小看这个长度,要明白地球自转一周是4万公里,但长城的实际距离就已经达到地球自转周长的一半,单看这组数据都足以震撼世人,难怪有宇航员曾打趣地说“在空间站里都能看到长城”。
而且,这仅仅是人们目前所看到的基础长度,因为在千年风雨和战争中,长城常常难免有所损耗,有的地方长城早就残缺不全,像摩天岭段长城于抗日战争中遭到严重损毁,而西北段长城也因自然气候原因,早就被风沙所侵蚀。
如果包括这些残缺的部分,那长城的总体长度直达5万公里以上。为此,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它,都堪称“万里长城”。
第二,长城还有个特点就是“奇”。
长城西起沙漠,东至大海,它的最窄处仅有40厘米左右,只可容得下一人行走,最宽处却达到15米左右,完全容得进一辆皮卡通行。
在不同地方,长城的规格各不相等。它可以屹立在奇山峻岭之巅,也可屹立悬崖峭壁,还可以屹立在坦荡平原之上。“可依地形而建且不受山水制约”,这便是长城的一大奇特之处。
当然,长城最奇特的地方不在于此,而在于可历二千多年都不会倒塌。
而这并不是危言耸听,事实上若是没有自然约束和人为破坏,长城牢固到就连墙上的一方砖块都不会掉下来,它的牢固性让人叹为观止。
要知道,与长城同时代的古代建筑多如牛毛,可它们早就在千年风雨1s4z.cn中被损毁被重建,如今绝大多数都荡然无存,只有长城是个特别的存在,它虽历经沧桑,但无惧风雨和战乱,出色屹立至今。
如此古老的建筑,为何拥有这么长的保质期,其实这一切和秦始皇有关——两千多年前,秦始皇吞并六国后,为了巩固皇朝抵御外敌,便将修长城提上日程。
然而,修建长城并不是件容易的事,相反困难重重。
举个很简单的例子,在没有现代科技与生活的古代,人们获取原材料的手段相当简单。何况,当时秦统一后全国刚刚结束战乱,各地百废待兴,老百姓的精力相当有限。
二、历经2000年而不倒,原来和秦始皇的残忍手段有关
要想在这种艰难环境中修好长城,只有统一命令,将所有力量聚集在一起才行。
为此,秦始皇特下令推行《秦律》来强制督促长城施工,谁要是不服命令,就会被处以连坐、斩首、车裂、刺鼻等严酷刑罚。
在这种高压手段下,全国上下万民同心开始了这起浩浩荡荡的大工程。监工整夜驻守在工地上监督壮丁劳作,各地官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。
一车车的石块泥土源源不断从山下运到工地,成排的滚木、撬棍排成长龙。老百姓就地取材,经过最严谨的方法制出新鲜的砖块,再依次拉到长城上。检察官也丝毫不敢怠慢,他们要时刻检查砖块的质量问题,这可关乎整个长城根基的牢固性。
检察官查验砖块的方式也相当严苛,他们会将四块新砖并排放在一起,狠狠敲打最后一块砖,如果某块砖出现裂缝,就说明这块砖的质量不合格。
秦律之严让人不寒而栗,那些制作出不合格砖的人,后果也非常惨烈。等待他们的绝对少不了刑罚伺候,轻则被挖掉鼻子脸上刻字,重则失去性命。
经过这种近乎原始和严格的筛选,最后得到的精品砖才能被砌到长城上。
有人会问,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古代,这些砖块都是怎么制作的?
其实很简单,这些砖块的基本原材料不过是砂浆、糯米水等填充物料而已。要知道糯米量大易得,是老百姓家中常备的粮食。用这种粮食熬出来的汁水富有粘性,在与砂浆充分融合之后,就可以制作出精品砖块。
砖块成品强度高、耐寒耐热且粘黏性相当出色,用在长城上最合适不过。
毕竟长城可不是观赏性建筑,在冷兵器时代,长城似一道巨型屏障将中原和游牧之地巧妙隔离,且极大程度削弱游牧民族势力。而这样一个关乎千秋万载的国防性建筑,在其原材料的选择和制作上肯定得花费很大心思。
看吧,古人并没有用什么高科技,只用随处可见的原材料就能制作出如此精良的砖块,不得不让人佩服他们的高超智慧!
所谓“严政出奇迹”,在秦始皇如此残忍的高压手段下,上到官员下到老百姓每个人都集中注意力,拿出最好的态度来修长城,生怕稍有差池就会搭上性命。
漫长的十余年光阴中,经过全民的共同努力,这座恢弘的历史建筑终于拔地而起。
令人唏嘘的是,在这背后,有足足13万老百姓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价,他们永远长眠在长城脚下,或与长城融为一体。
试下一下股票十倍杠杆,如此充满古人血汗的建筑物,又如何不坚固呢?
发布于:安徽省168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